网站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匠人 / 正文
微信:15368827170

户撒刀下的生活—阿昌寸老四一家

2021-03-25 19:42:45 阅读 评论

image.png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户撒刀影下的生活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族寸老四一家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学来/文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是我国唯一的阿昌族乡,共有11400多名阿昌族人口,占了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明代开国大将沐英曾率军来此垦荒戍边,因为军中武器及工匠不足,就把有关技能传授给了当地的土著居民阿昌族,让他们帮着打造。从那时候起,阿昌族就与“刀”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曾经,户撒刀以其做工精致、刀刃锋利、耐磨,成为我国最为畅销的刀具品牌。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找阿昌族家庭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找最具有代表性的阿昌族家庭,当然要寻找一户对名扬天下的户撒刀有着深刻理解与权威诠释的家庭,但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或者说,这种困难的存在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可以代表阿昌族的理由。打个比方,当某条流水线的100道工序都摆在你的面前时,你能确定谁能代表这条流水线而谁又不能吗?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我们以“户撒刀”来为一种商品命名时,我们发现,其实“户撒刀”是非常支离破碎的:在它的产地,几乎每一个寨子都“寸有所长”,每一个寨子都“尺有所短”__打制菜刀、土刀、镰刀、砍柴刀等农用刀具要到上芒东,下芒东打的是马刀和宝剑,来细和芒海只打兵刀、匕首等短刀,做刀鞘要到下户昔和芒派,甚至刀把和刀带也分别由两个寨子加工。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风俗方面,他们统一每年有两次重要的赶摆:正月初六,皇阁寺赶摆(阿昌族的赶摆起源于道教,却在寺里举行,也算是宗教精神的“兼收并蓄”罢);十月十二,赶塔摆(为庆祝一年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一项活动)。他们吃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非过桥米线。将米线放在掌心,加调料后食用),小伙子们已经习惯了穿着西服结婚__这些,他们都一样。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走进户早村的芒海寨子时,户早村党支部书记雷顺广说,因为附近有好几户人家娶儿媳、嫁女儿,几乎整个寨子的户主都去吃酒了,所以这时候很少有人打刀。正说着,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了过来。循声找去,在一个简易的工棚里,寸财广正带着他的徒弟、也是他的亲侄儿寸忠跃锤打着7吋长的兵刀,他唯一的儿子12岁的寸爱三则熟练地调整着火炉里兵刀毛坯的加热部位,同时还要负责把锤打完毕的兵刀淬火。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家是户早村打刀历史最悠久的。于是我们走近了寸财广和他的父亲寸老四、母亲康拉来。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艺人是饿不死的”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寸老四已经老了。虽然只有67岁,他走路的姿势已经完全是一个老人的姿势,速度很慢,眼睛也有些混浊了,当他颤颤巍巍地蹲下身子去拿东西的时候,我甚至怀疑他的腰部能否承受住他身体的重量。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当他告诉我就在一年之前,他还到瑞丽去帮着三儿打制户撒阿昌刀的时候,我睁大了眼睛。像寨子里的很多人一样,寸老四也把自己的生命和名扬天下的户撒刀紧紧地熔在了一起;当他远离了飞溅的火星、铿锵的锤响,他就像失去了水源的楼兰古城一样迅速衰败。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寸老四是这个打刀世家的第二代,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父亲本来家贫,又有了寸老四等4个儿子,生活一直非常窘迫。来细寨子一位姓康的朋友非常同情他,就让他去给自己帮忙。父亲就这样,一边打工,一边学会了打刀的整套技术,然后就回家自己开铺打刀。就这样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1948年,因为国内战争频仍,物价飞涨,生活日益困难,父亲只好带着儿子们到了缅甸北部重镇腊秀。作为紧缺的手艺人,他们大受欢迎。寸老四记得有一次,腊秀的水傣(傣族的一个支系)起兵反抗缅政府,他们特意派人到他们的刀铺里传话说:不久这里将要发生战斗,你们最好歇业一段时间,隐蔽一下,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寸老四说,其实他们是怕我们打的刀落入政府军的手里,但他们又不想得罪我们,只好用这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让他们避开。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1950年春节前夕,缅甸的局势进一步紧张,人命如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随时会被抓走当兵或者出苦力,稍有不从,就会被关入地牢甚至枪毙,父亲就带着孩子们回到中国。不久,寸老四加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参与了对当地土司的斗争。至今,他还记得自己抓捕和看守土司的“警卫队”的情形。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有打刀的手艺,寸老四一家过得也不很困难。早在1963年,他和二哥就被合作社定为专门打刀的6个师傅中的两人__这6人集中在一起工作,主要打制一些农用工具,如带锯齿的镰刀等。每天不管工作多少,他们都可以获得一个成人一天的劳动价值:12个工分。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寸老四还没来得及衰老,世事又有了变化:文革结束了;改革开放了。信息流通加快,有了横向的比较,仿佛是从梦中突然醒来,寸老四和他的儿子们发现原来更美好的生活还在前面,通向幸福彼岸的手段就是__打刀。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曾经到过国外,寸老四知道傣族村寨一般较为富裕,而且基本没有打刀的人,户撒却因打刀的农户太多,价格上不去,就决定走出户撒去打刀。由于当时大儿子寸老翁和二儿子寸老常(阿昌族人对姓名看得很淡,所以不讲行辈、父子姓名相似乃至相同的所在多有)成家已久,生活安定,不愿远行,他就先后带着三儿寸长财和四儿寸广财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等县(后均改为县级市)。在那些地方,寸老四并不认识什么人,但良好的市场消化能力,使人们非常欢迎打刀世家的到来,于是寸老四慢慢地在这些地方都扎下了根。后来,随着衰老程度的加重,他慢慢地把外边的业务都交给了长时间跟他跑外的三儿子寸长财。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到现在,寸长财还在瑞丽打刀。每年除去3个月的农忙时间,他要回到户撒帮着妻子和孩子打理耕地;其他时间,他都在瑞丽,在那种地方,因为紧靠着缅甸的广阔市场,想不把生意做出国界都难。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老三寸长财和老四寸广财,寸老四的其他3个儿子也都以打刀为生。每一个儿子,都是他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寸老四说,从当徒弟抡大锤到当师傅敲小锤,大约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儿子们真正独立操作的标志是结婚一年后的分家。那一天,寸老四给儿子置好打刀的一套家什,搭好工棚,就完成了自己对这个儿子的所有义务。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寸老四不说,但他确确实实有着“技术至上”的思想。他的说法是:“手艺人是饿不死的,不管什么样的时代。”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不带刀”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寸老四到寸财广,再到第4代的寸忠跃和寸爱三,都很沉闷,他们对来访的客人保持着足够的客套,这种客套甚至变成了拘谨,让人很难相信,他们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用原始的铁锤和人力打制冷兵器刀具的血性汉子。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事实上,除去商业原因,在阿昌族人的生活中,自己亲手打制的户撒刀,远远不如它在与阿昌族相邻的其他一些民族的生活中更重要。在景颇族中,每个青年男子都至少拥有两把刀:“景颇长刀”用于到山上割草、砍柴,另一把短一些的则用于对偷袭者的防范__刀身太长,会限制拔刀的速度。青年男女结婚时,岳父送给女婿的最不可缺少的礼物,就是一把锋利的长刀。据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赶街”时,还能经常遇到身背两把甚至更多户撒刀的年轻人。而现在,作为人们跳舞时的一个摆设,已经逐渐成为户撒刀在景颇族里最重要的作用之一。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缅甸人同样喜欢户撒刀。比如我们采访过的“克钦邦”反政府武装,他们几乎人均两把,也是一短一长,不同的是,由于枪支弹药老旧而且稀少,所以杀伤力更强的长刀成为他们作战的武器之一,而短刀用于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时开路。寸财广告诉我们,他打的刀多半都流入了缅甸,因为他的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锋利,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中国人已经很少要求刀具的实用性能,比中国落后一些的缅甸却正好用得着。我们注意到,寸财广打“兵刀”时用的材料是从废弃的EQ140货车上拆下的钢板弹簧,其锋利与而磨性不问可知。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来到临沧地区的沧源佤族自治县采访佤族家庭时,我们吃惊地发现,那里的刀具也来自户撒。佤族是一个充满了野性之美的民族,直到20世纪60年代,他们还有“砍人头祭谷神”的习俗,各寨之间相互以猎取到对方的人头为自豪,刀锋锐利而使用方便的户撒刀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自己却从来不会打刀。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阿昌族也不是完全不用户撒刀。像云南省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阿昌族也是烧火塘的,每天,在寸财广和徒弟升火打刀的时候,妻子就提着长刀上山砍柴。几乎每一个阿昌族庭院里,都有一垛又长又高的柴垛,而没有木柴存储的家庭会被族人瞧不起的。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户撒乡水利站的穆有洪告诉我们,长刀在阿昌族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进新房”:结婚那天,新娘在后面拉着新郎衣服的下摆往前走,新郎一手提刀一手提着一只“童子鸡”;走上新房前的台阶时,新郎就用刀背在鸡的脖子上象征性地一抹,然后就把鸡丢开,宾客、亲友们谁抓住就归谁;走进新房,新郎把一包首饰献给新娘,然后把刀塞在枕头下面,以此来祈求两人今后生活的幸福安康;结完婚,那把长刀就可以随便用了,砍柴、殳草都行,但绝对不能卖给别人__不管家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困难。所以,如果你能在阿昌族家庭里搞到一把家庭主人“进新房”时用的长刀,那你肯定不是花钱买来的,但却一定进行了极大的感情投资__以心换心,憨厚、淳朴的阿昌族人把你当成了自家人,才会把凝聚着自己年轻时的憧憬和渴望的长刀“送”给你。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户撒刀真正的红火,已经走到了尽头”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艺人是饿不死的,但饿不死并不意味着吃得饱,更不意味着脱离生存的威胁、进入享受生活的境地。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户早村打刀历史最长的寸家,寸老四的二儿寸老常却在2001年初转行搞房屋建造。由于本地建房用的都是木头,从砍伐到加工再到建造,过程相当繁琐,他不得不请了两个帮手。他说,一个月可以完成两间房屋,除去两个帮手每人500元的工钱,他自己可以拿到800元。他说,虽然这种活不是经常有,但无论如何也比原来打刀强。寸财广说,现在他打一天刀大约可以赚到10来块钱,考虑到一年只能有200来天的农闲,一家人从赫赫有名的户撒刀上获得的收入很有限。寸财广也曾经像三哥寸长财一样,到大理、瑞丽等地去打刀,但结果并不理想:外边的电费、木碳都贵得多,而且一大部分要赊销,零售商要把刀卖掉以后才给他钱,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死账,“抛家舍业的,划不来”。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离开户撒乡的时候,我们买了几把刀。但到了陇川县城,旅游局的杨杏局长却告诉我们:如果真的想把刀带回去,就必须在陇川县装入木盒邮寄回去,否则,出了陇川,遇到武警的边防检查,就会被当作“凶器”没收掉。这让我们想起寸财广所说的:在瑞丽和西双版纳等地,如果把户撒刀__此处特指长刀、马刀、匕首等杀伤力较强的刀具__摆在柜台上出卖,也经常会被工商部门查收。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样的感慨来自一位北京的法国留学生。他在户撒住了一个多月,他说,如果户撒刀出现在法国,一把卖上三五百甚至上千元并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它不能合法地出境。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这一段括号里请解学来填空,我没有记得太清楚!!!)我们有更大的感慨。出于对户撒刀由衷的喜爱,我们订制了7把户撒刀。注意我用的是“订制”而不是“买”:在()村找曾经拍过电视剧《阿昌刀》的那家铺子打刀片,第二天到全乡最老的刀销艺人()家去配刀柄和刀销,第三天到()村去配红缨背带。我们甚至买到了二把旧刀--户撒人进新房时用的刀。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顾客能费如此大的周折买刀,你可以想像我们对这些精美刀具的喜爱。为了确保它能安全地到家,我们没有在户撒乡找邮局邮寄(尽管乡邮局保证一定能安全寄到),而是到陇川县采访时郑重托付县委宣传部和县旅游局给我们邮寄。但就在前几天,我们正在版纳基诺山采访时,收到陇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电话,很抱歉地通知我们,说刚收到昆明机场的罚没通知单--我们的七把刀被没收了!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穆有洪说:“户撒刀真正的红火,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说这话的背景是:户撒刀曾经畅通无阻的中国刀具市场,现在已经成了浙江和四川刀具生产商的天下,长此以往,户撒刀极有可能从市场上消失。户撒乡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努力想成立一个有限公司,统一负责户撒刀的生产与销售。但因为户撒刀背着“凶器”的名声,该公司一直得不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直到现在,户撒刀都没有成规模的生产与销售公司。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10几年前,状况不是这样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以称得上是户撒刀的“黄金时代”。寸财广说,现在每片2.5元的兵刀刀片,那时可以卖到3.5元左右,他每天可以赚30多元。那时候,云南、甘肃、西藏、新疆等省就像一个专门消化户撒刀的无底洞,户撒人唯一的忧愁,是如何保质保量地加工出更多的刀以满足各省零售商的要求。村里绝大多数的房子都在那几年里被翻盖,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翻盖。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折点是1989年的那场反革命暴乱。虽然户撒刀本身是无辜的,但它成了一部分暴徒行凶作恶的工具,于是它无奈地走上了正义法庭,以“陪绑者”的名义。暴乱不但使村民们的手工作坊和当时拥有上百人的户撒乡“民族刀具厂”陆续停产歇业,而且使此前阿昌人寄出的刀具货款无法回收(直到现在,阿昌人还经常先把刀具邮给零售商,后者在收到货后打来货款),这直接导致了几年后民族刀具厂的倒闭。陇川县及户撒乡的有关领导曾经先后到全国16个省市去考察市场、推销产品,但对方一听说是“户撒刀”就怯了,竟然没有签出一份合同。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际上,户撒刀已经陷入了一个悖论:它因为“锋利”而出名、而畅销、而繁荣,又因为“锋利”而衰落;要想重振户撒刀威风,必须仰仗于它“锋利、耐磨”的传统优势,但这又正是市场对它说“不”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具有自净功能的综合系统,市场不会管户撒刀有怎样的文化背景,它只承认这种商品现在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这样一种结论的出现,可能不会是我们的杞人之忧:户撒刀将继续它的衰落,直到消亡,它没有翻盘的机会。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浙江等地出产的刀具,其装饰功能大大超过实用功能,它们横扫刀具市场,是理性时代的胜利,也正是蔑视规则的户撒刀悲剧所在。有悠久的历史和娴熟的技术作保证,在相关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以后,也许户撒乡还会生产出更适应市场的刀具,但恐怕那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户撒刀”了。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Ov4云南户撒乡刀网-(www.husaxiang.com),传承600年户撒刀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微信:15368827170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